来源: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 时间:2017-11-01 | 作者:数据委
北京市西城区是“红墙意识”的发源地。近年来,西城区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管理,不断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从2014年伊始,西城区与北京北科维拓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结合基层管理工作实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历经三年打造了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综合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数字红墙”,并在西长安街率先试点应用。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打通了辖区17大类22项服务的后台管理,各个系统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接办分离”。
胡同停车不再难了
西城区有1000多条背街小巷、连片平房区、老旧小区,这些地方没有物业,没有地下停车场。“数字红墙”建成后,为了“管物”,将辖区内所有建筑包括平房都按照实景进行了数据录入;为了“管人”,按照以房管人的理念,建立了辖区实有人口管理库。有了这些详实的大数据作为依据,街道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比如胡同里停车难这件让居民头疼的大事就得到了初步解决。
由于老旧平房面积大,根据平台实际居住居民机动车持有量与市政停车泊位的分析,与地理系统结合,直观展现相关数据,街道分步规划设置面向居民的公共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数字红墙”平台绘制了关于停车位的热力图,精准定位停车位矛盾最突出的位置,辅助科学决策停车场的设立。2017年年初,西长安街就根据平台热力图统计发现西单北社区居民停车异常困难,街道随即在社区附近找了一片空地,通过商业化手段引入一家公司,建设了能停100多辆车的停车场,以团购的形式对社区居民五折优惠,每月只需要300元。
服务为民完善到“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
数字红墙平台还依据人口数据库中的信息,智能向工作人员发送提醒,诸如符合办理老年证的老人、育龄妇女的生育服务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政务服务的形式,辅助政府提供更丰富和个性化的便民服务。比如家住织女桥东河沿的居民张大妈日前就在自家院门口等来了“送证上门”。张大妈今年60岁,按规定可以办理老年证,享受尊老敬老的优惠政策。在西城区长安街街道,年满60周岁的辖区户籍老年人信息会自动被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来,平台智能向符合办理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策提示。证件办理成功后,在老人生日当天由街道委任的街巷长 “送证上门”,将公共服务体验延伸到居民家中。
为民办事从 “等上门”变 “找上门”,将 “四卡三券” (老年证、残疾证、残疾卡、低保证、三项为老服务券)送到居民家,让服务为民完善到“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数字红墙”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还开发了政务服务模块,即“一站式综合业务受理平台”,通过与纵向委办局垂直业务系统的联通,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接办分离”;通过数据复用、证照留存,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同时做到办事留痕,逐步积累政务证照库,汇聚街道政务数据。
随着与纵向委办局垂直业务系统的联通,居民不用重复提供证件和基本信息。比如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时,居民不用证明残疾人和低保身份,靠曾经申办过的数据沉积就能顺利提交申请,申请时填写数据项减少50%,受理时间缩减80%。此外,还可以“巧”填各类“情况表”。比如去年年末,街道民政科需要集中、大量录入《残疾人家庭情况表》,数据项繁多、任务量繁重,但是运用“一站式综合业务受理平台”,根据上级部门相关网站已有数据回填此情况表,每张表只需要填写2-3项数据,填写量减少83%,受理时间缩减80%以上……
社会治理智能化
2017年9月18日,北京市委副书记景俊海到西长安街街道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数字红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
景俊海表示,我们以前的重复建设太多了,居民办个事表套着表要填很多份,然后填一份还要等上好几天才能盖个章,西长安街一个窗口填写完后多窗口共享,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应用。景俊海要求将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后逐步在全市推广,在工作中要更加精细、精准,真正打造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