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 时间:2017-12-04 | 作者:数据委
11月7日,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教授尹浩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发表了演讲。
区块链可能会是构建未来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他看区块链的角度是:从重构网络体系结构角度,它可能对互联网底层逻辑产生更新,也可能建立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应用和服务垄断导致数据驱动创新很容易受限在中国的BAT延长线。而历史经验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打破一次黑匣子、打破一次垄断。
英特尔打破了IBM在芯片、主办、操作系统垄断的黑匣子。2002年有一个重要技术叫软件定义网络,打破了网络黑匣子,使得网络创新可以从各种横切面创新,所以,今天到了数据时代,可能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在需要在BAT的延长线上创新,需要打破数据主权的黑匣子。那么什么技术才是打破数据主权的黑匣子呢?区块链有可能成为打破这个黑匣子的利器。
我们用到区块链什么呢?零知识身份认证与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能够帮我们提供零知识验证能力,简单理解就是我想证明我是我,但是我不想让你看我的身份证,我想证明我是这间房子拥有者,但是不想给你看房产证或者钥匙。
以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通过改变今天互联网以通信为中心的通信模式,在辅助以这个新空间的命名和路由机制,有可能构造一套未来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
要谈这个题目我想从四个维度,首先谈一下目前面临的趋势和挑战。
区块链技术拿一段我比较认可的描述做一个引子,大家认为区块链是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快链式数据结构,它能够可靠记录、追溯任意两个交易这之间进行的交易。自信任、共享开放、高度自治,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单个组织和个人能够在统一共识的规则下按照自治方式提高协作效率。
一方面像一个技术、另外一方面像一堆规则,还像一个支撑的游戏规则。
不同的人看区块链有不同角度。我今天看区块链的角度是,从重构网络体系结构角度,它可能对互联网底层逻辑产生更新,也可能建立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
这是我看区块链的维度。
我们看到一个趋势是网络和人类社会已经深度融合了。我们说今天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有一个标志性事物信息作为普遍商品。现在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人机物将会深度融合,而且今天信息流和资金流深度融合。
微信和QQ,大家都很熟悉。它们两个区别是什么呢?微信做了一个钱包。但微信做了钱包以后从普通社交工具发展为一个互联网+工具,因为打通现金流。
所以可以很便捷实现对实体经济随时随地的互联网+。现在微信已经构成了我们的钱包、构成我们停车的停车券、构成了购物的购物卡等等。
信息社会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我们看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深度融合。我们回过头想一个问题,既然信息社会里通信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机、可以是物,通信内容涉及到信息、还涉及到价值,这个时候两大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怎么解决数据主权问题,第二怎么解决数据可信问题。
先看第一个挑战。今天网络发展有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业务越来越丰富,第二个趋势是这些应用和资源越来越高度集中。
集中在了大企业里。这给用户造成一个挑战是什么?要么去享受这些服务,前提是交出你的数据,要不用这些服务你就出局了。
今天我不告诉他,我家在哪我就打不到滴滴专车。这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是被人应用的,而数据被大公司通过应用进行了垄断。
会导致什么?数据从我的应有者转嫁给服务提供者过程当中我失去了对数据的监管,我的数据随时有可能被泄露、被非法使用。从美国到中国都出现隐私失控问题。
第二由于应用和服务垄断导致数据驱动创新很容易受限在中国的BAT延长线。
新华社有一个社论,互联网巨头割据中国90%以上软件行业。
贾跃亭说过希望不在BAT延长线上创新,所以他不断制造话题,但是事实上都不成功。今天如果我们想在BAT延长线之外创新多么困难。
第三政府被动,一方面很难对个体隐私提供强有力保护,第二大公司替代政府职能。
腾讯拒绝法院使用他的数据,日本签证里阿里芝麻信用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当中我们说数据主权问题,实际上是形成了今天创新受限、隐私失控和政府被动的边缘。
第二个挑战是深度融合的信息空间里,一个很难事情是怎么证明“我是我”。
有一个很有名的消息,在说他有多少证书我要证明“我是我”太太的丈夫,要有结婚证,要证明是孩子的爸爸要有出生证,要证明我是清华教授,要有证件。
在不同事情、不同时间段,为了验证“我是我”有很多漏洞可以查。大家在外面都看到了一个清华博士毕业证100多块钱。这样导致整个行业因为我是我证明难派生了一个相关行业。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是我”很难证明,人机物深度融合,未来很多的空间、很多的服务要互联网+之后这种证明我是我就更难,我是我不能有效解决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未来信息流、价值流深度融合交流沟通能够有效。
第二深度融合空间当中如何有效解决和验证“我是我”的问题。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几年前,一个公司一个微信群,这个微信群里除了会计,其他人都是假的,被骗很多钱。在深度融合的网络空间,如何验证身份真实性,是一个既重要又是非常基础的工作。
那我们小结一下,我们说未来趋势是深度融合,未来信息社会依赖于信息流和以现金流深度融合。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看历史经验中能不能看出一些经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技术创新都是打破一个黑匣子。很早之前如果大家对计算机比较熟悉,IBM360是卖得很好的大屏机,IBM依托在芯片、主板、操作系统的垄断构建了机器的封闭黑匣子。
到1971年因特尔出来第一款CPU芯片,使软件和硬件开始被解耦,随着计算机体系成熟,我们开始了40年的PC机时代。
因为我们可以打破垂直垄断,在各个横切面上进行创新。今天有做硬盘的、有做操作系统的、有做主板的公司,这些公司是深度耦合的。
很多年以前因为掌握CPU,所以主板只能IBM做,因为掌握主板操作系统也只能IBM来做。这种横向的打破引来了创新。
2002年开始,网络迎来了春天,路由器基础设备涉及到5400个标准,涉及到上百万代码,通信业主流设备被几家大公司垄断,2002年有一个重要技术叫软件定义网络,核心打破了网络黑匣子,使得网络创新可以从各种横切面创新,可以创新硬件、可以做所有的功能的创新,而不是把所有功能耦合在一个黑匣子里。
所以这样,可以看到今天为止,网络领域带来了一轮一轮创新。今天到了数据时代,如果今天想解决上面很多的问题,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不在BAT延长线上创新需要解决如何打破数据主权失控的黑匣子。
如果不打破这个黑匣子,我们看到前面的循环很难打破的。
历史经验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打破一次黑匣子、打破一次垄断。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落到区块链上,区块链有可能成为打破黑匣子的利器。
因为今天的互联网是以通信为核心、计算存储为辅助。
今天通信网辅助为路由。今后是计算和存储为核心,可信连接为辅。构建出一套可以打破数据霸权的体系结构。
在清华提出了相应体系结构。我们叫做链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私有数据中心,用来存储每个人的数据。大家用微信,微信数据不是你的,三个星期前别人发给你的PPT已经看不了的,所以那不是你的。
希望未来每个人不仅物理空间买一套房子,网络空间里有一个物理空间是有产权的,你的所有数据都存在这里。
数据主权之所以失控,计算范式里数据跟着应用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私有数据中心构建应用的数据流模式,应用跟着数据走的时候不一定用我的数据换服务了,可以有偿钱换取服务。
第三私有数据中心当中支撑未来智能计算,因为今天智能计算处理对象脱离了原始,需要知识,我们需要把数据提供给系统才能产生知识,当我们能够有效解决数据权属问题的时候可以放心把数据交给它,让它帮我产生知识,能够更好支撑知识支撑的计算。
第二要进行价值流交换,今天智能连接才是服务,智能体现在服务下,可信连接才能有价值服务。可信连接需要去中心化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空间里。
三维融合空间里要重新定义数据对象,人是一个数据对象,有一个有名的科幻电影叫《数据帝国》,也可能机器是一个数据对象,第二要找到对于数据对象寻找他的一套体系,我们在数据空间里的DNS,要支撑起数据和应用结耦的环境。
我们觉得以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通过改变今天互联网以通信为中心的通信模式,在辅助以这个新空间的命名和路由机制,有可能构造一套未来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
我的理解里我们到今天为止,十九大定义的新阶段一样,我们还是在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体系延长线上,我们建立很多信息系统,实际上只是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只有当真正的把事物和经济价值流深度融合才能构成社会基本要素。
私有数据中心里有存储、有计算,是物理上拥有的、是有可信机制保障,我可以放心把所有隐私数据交给它,可以开放对我们深度融合的应用的一个加入。
比如健康助手,我把钱包交给他,日程表交给它。当这样个人数据中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慢慢拥有了生物属性、智能属性,会演变为数字空间的你,叫做数字生命体。我们的私有数据中心里有很多技术组成,这里也用到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用到了区块链等等。
第二,在这样的一个三维融合空间里我们要找到一个对象,要定义一个对象,其实这件事美国人早就在做,这位先生叫做Robert Kahn,他是美国达卡项目主任,创立了一家公司,国家研究创新公司,非盈利性组织。
二十年来重新定义数字对象、如何标注和寻找,他的技术思路依然是集中化的,是通过一套集中式的注册登记机制支撑对数字对象的注册、标识和寻找。
但是今天的世界如果打破延长线,就需要打破所谓的主权垄断,所以我们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希望构建分布式的数据对象的数字对象登记、路由寻找机制,来支撑新的计算范式。
这里我们用到区块链的什么呢?用到零知识身份认证与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能够帮我们提供零知识验证能力,简单理解就是我想证明我是我,但是我不想让你看我的身份证,我想证明我是这间房子拥有者,但是不想给你看房产证或者钥匙。
我们有办法可以做到。要求验证的人可以在房间里放一个花瓶,锁上门说只要把花瓶给我就能够证明你拥有开房间的钥匙,可能你就是房间的拥有者。
所以实际上叫做零知识验证。我们可以保护隐私前提下有效解决我是我的问题。
同时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范本记录很多行为,我们还可以对这样的数字身份进行更多的验证。因为你行为的各种记录反过来说是成为了对一个人的描述和认证。
所以这里我们会用到区块链技术对用户标注和身份认证。
另外一个我们需要在对一个数字对象进行表述的时候再往前走一步,今天我们看到所有命名只是给了一个名字,处理的时候是这个名字对应的数据文件。
如果说我们能够在命名的时候同时给一个结构化、统一的基于指示体系描述,可能会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重要助力。
2015年我们和清华一起提交一个国家标准,统一内容的标签,用于任何一个数字对象给予语义描述和管理信息描述。这些描述可以作为未来对数字对象处理和计算的对象。
这样的一个描述好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信息社会处理信息以前是个案处理,域名是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大小长度都是各异的,要用各个机构算法才能做到,谷歌为了满足搜索需要每年投入80亿美金。
如果今天统一内容集装箱描述一个对象,像当年集装箱处理散货一样,码头怎么建、多宽,这样会非常有序,而且描述当中可以把不清楚的文件名到加入语义的七色光,会提升非常大的效率。
第三提到了可信互联,MIT也开始做,是在去年。这个人是很有名的人,他创建了MIT媒体实验室,有两个东西大家肯定熟悉,一个叫乐高、一个叫Kindle,都来自这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去年重新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叫连接的科学。
他想通过对数据感知和可信计算、社会物理学构件一个新的网络、是人可以控制的网络,并且可以改善人类社会的网络。
事实上我们再想,其实今天我们在谈这样一个深度融合,这个融合是炭基世界,一个是数字世界,我们要把现实生活当中喜怒哀乐借助微机计算实现,需要重新一个东西,这个是规则主导的细腰,可能实现得技术就是区块链。但是并不一定今天的区块链就是明天的细腰,腰的形成需要时间,是彰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
可信互联我们也许可以构件碳基世界和微机社会的细腰。
任何一个对象可能在深度融合空间里设备、数据、任务都是一个对象,在分布式的注册认证环境里给它一个标注,而且这个标注不仅仅告诉你一个姓名,而且对你做结构化的标识,未来我们说路由可能是基于内容的路由,大家如果研究过网络,知道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内容为中心的网络。
计算和数据之间是分开的,当我们随时随地,这一块大家知道现在很多云服务提供厂商在提安全屋,安全屋某种意义来说像一个貔貅,处理完数据再给你。
可以构建一个可信计算环境,各种各样应用可以放在这儿,在按序随时可以组合起来找到相应应用,之后再找到新的服务对象,基于区块链来构建可信、分布式协同。工作流每个环节过程当中也是分布式协同。
所以未来在清华大学我们想构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并行。今天的互联网其实是丧失数据主权的,今天互联网连上就可以提供服务、今天互联网数据和应用是解耦合的。
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它有计算、有人工智能,那么它是尊重数据主权的,连接并不等于服务,必须智能、可信连接才能是服务,是解耦的。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真正的信息基础设施。
在我的实验室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应用,这个应用是用手机刷一下二维码,手机上一个应用会跑到你应用物理产权和完全控制的个人数据中心,这里有个人数据助理,有你的监管的运行环境,每一个数据出去都需要得到智能和约许可,这是我的数据中心,代表我在虚拟空间当中的生命体,这是我太太的、这是我孩子的。
比如现在有人请我吃饭,或者有人约我开会,在座很多人很难一秒钟之内开会,比如说11月20号你有没有时间,我一定要查日历,如果有这样一个个人数据中心,每天每时每刻把所有社交工具数据存储下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结构化处理,任何信息来了以后我就可以之前有没有约会,要接受还是拒绝,如果接受这个时候要做安排。同样是一个事情,可能出席一个晚宴,我会告诉太太我跟谁吃饭,要不要喝酒,跟司机说几点到哪里接我。
这样可以通过智能和约定下来,给司机只需要知道时间和地址,和太太要交代清楚,和小朋友说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下次带你去玩。
未来世界不会受限于被信息海洋淹没,背后有一个信得过的人随时随地帮助你。
第三,谈一下,区块链有可能成为未来信息基础设施的细腰,是不是今天的区块链就是明天的细腰呢?我觉得这个里面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我们在工程领域有两种方法论,第一叫还原论,如果清楚目标是什么,可以马上把它肢解成为发动机、轮胎、每一个主力组成部分再还原。
但是网络是复杂的部分,融合的东西更复杂。所以我们说网络细腰怎么达成的?成长性构造、适应性演化。
所以大家如果看我们今天网络细腰IP协议,1973年两个人提出来了,过了七年才成为,较早网络心目是美国国防部的达卡国防标准,1985年应用于科研领域,1997年还在争论IP协议是不是需要。从提出到被商业领域广泛应用有二十年历史,是二十多年当中不断被应用、驱动、适应出来的。
所以今天区块链我们想得很美好,但是不代表它没有优化,就像今天朱司长提到的,我们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我们要主动作为,因为规划不出来、想不出来的,只有做的过程当中适应、成长才能长出来。
所以在这样环境下我们觉得既然我们想构建这样的细腰,在清华我们做了开源平台,我们把数字对象的注册和描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数据的管理平台、以及安全屋做了开源。希望通过开源力量共同推进这个成长。
开源体系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但是更多希望有一个新的众筹、共享方式大家来推动体系建立。
小结一下,人类是被网络掌控的,今天信息安全和资产是被巨头垄断的,今天互联网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很多失序、甚至无序的,我们对互联网是不信任的,很多资深人士不敢把自己信息在网上发布。很多深度融合信息,我不敢把信息交给一个不明白的厂商,我不可能把我的隐私信息交给我不信任的云服务提供商。未来深度融合的智能应用,要么花大价钱解决隐私和安全问题,也许这个解决在现有体系下解决安全和隐私问题的代价比创造新应用代价还大。
所以为了信息基础设施我们想构建规则主宰的网络,这里你的信息你作主、你的安全你作主。我们构建起隐私的机制。同时通过模式的创新来释放深度融合应用的创新空间。
记者:秦晋
来源:网络大数据